8月26日,南昌昌北机场。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教师、副教授郑英明背起行囊,在亲友的送别中登上飞往新疆的航班。这是他第二次踏上援疆支教之路,从赣鄱大地到帕米尔高原,跨越4000公里的坚守,他用行动诠释着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
郑英明支教的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克州校区坐落于塔里木盆地西缘,这里黄沙漫卷、气候干热,但比自然环境更严峻的是教学挑战。作为机械制造专业骨干教师,郑英明承担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年均课时量超300学时,覆盖300余名各民族学生。面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他独创“慢语速+多媒体+肢体示范”教学法:放慢语速逐字讲解,用动画演示机械原理,以手势比划零件结构,让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课后,他开设“技能辅导班”,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依托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资源,推动克州校区技能竞赛体系完善,将光伏发电技术等新能源课程与边疆产业需求结合,设计的实践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援疆教师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郑英明深知,唯有培养本土师资力量,才能让教育帮扶持续发挥作用。他发起“1+2”结对帮扶计划,与两名本地青年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助力克州校区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一年间,他参与集体备课20余次,指导石明春老师完成校级课题《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为例》,并协助其发表教研论文。通过赣疆教师线上教研平台,他定期分享江西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推动两地教育理念互通。在郑英明的带动下,克州校区机械专业教师团队逐渐成长,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课余时间,郑英明的办公室常传来欢声笑语——他与维吾尔族学生牙里坤、哈萨克族学生塔兰特结为“亲戚”,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交朋友)活动,他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自费购买专业书籍赠送给他们,还利用周末带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拓宽视野。塔兰特说:“郑老师不仅教我们技术,更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的成长。”这份跨越民族的师生情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援疆一年间,郑英明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被学校授予“最美援疆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中荣获决赛创业组一等奖,他个人也荣获“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然而,比起奖项,更让他牵挂的是边疆学子的未来。“援疆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共鸣。”回顾支教生活,郑英明感慨万千,“那里的孩子对技术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执着,让我深深感动。我真的舍不得他们。”
离疆前,郑英明反复思量,征得家人同意,向组织递交了再度援疆支教一年的申请。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边疆孩子相信——技术能改变命运,奋斗可铸就未来。”帕米尔高原的风依旧凛冽,但郑英明的心炽热如初。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将继续以匠心育桃李,用真情筑桥梁,让教育之光照亮天山南北,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